一季度完结,电影市场好像恢复情况良好。于3月20日,中国内地2023年电影票房(不含预售)突破150亿。同比2022年,票房跨过150亿门槛的时间提前了2个月。在春节档之后,这个背负着沉重希望的春天终于传出了一丝喜悦。
但在刚出正月——春节档影片上映的四周后,二三月份大盘多次出现周末票房单日跌破1亿,甚至持续跌破四周。大鹏执导的电影《保你平安》在上映前,业内就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企盼一场大救驾的氛围,对这部在去年海南电影节放映过的高口碑话题电影给予了较高的期待。但此片第一周的结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
【2012-2023 一季度票房对比(除2020年)】
【资料图】
一季度完结,票房共计158.57亿,较去年上涨明显,但同比2018年、2019年、2021年,一季度票房下降12%-21%。大盘想回到年票房600亿,除了数字上的加减乘除能看到的困难,还有一些隐忧需要探讨。
电影是否真的变成节日消费了?
一季度的票房表现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但包含在其中的春节档票房达到67.65亿,在中国电影春节档票房历史上排名第二。春节档票房在全年票房的占比逐年攀升。疫情前为低幅度增加,疫情后急剧变化,至2022年占比高达20.17%。
【2012-2022春节档票房在全年票房中的占比对比(除2020)】
【2012-2022春节档票房在当年1季度票房中的占比对比(除2020)】
电影越来越显示出节日化消费,而不再是日常消费。造成这种集聚消费的显性原因是受疫情影响,观众日常减少聚集活动。不可否认,观众的消费行为在3年的时间被再塑。但更也不可忽视平行正在发生的情况——与电影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娱乐项目增多、宏观经济压力的变化。
在《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中指出“经济压力还是令消费者在制定购物决策时更为审慎,他们在选择产品时也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功能。”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影行业更注重其内容属性,但也不可忽视电影的功能性。它的价值核心是作为消费品本身的功能性和体验性。电影有愉悦观众、给予观众情感体验、价值传导、品味象征等多方面的抽象意义和体验感,但从更实际更具象的功能性出发是满足社交需求,产生社交需求大概率与假期挂钩。所以质疑电影是节日消费品这个观点是个伪命题。
【2012-2022大档期票房在全年票房中的占比对比(除2020)】
不是电影变成节日消费,而是电影本身即有节日社交消费的功能,并且在当前消费环境中消费者更加看重节日社交娱乐的功能性。
大档期票房在整体大盘中的占比浮动在40%-60%之间(除2022年高达69.17%),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几个巨型档期占比不断攀升,票房的祥瑞之光仅照耀在巨型档期的几部影片身上。马太效应更加凸显,质优、有竞争力的影片为获取最佳票房,选择决战大档中的大档。
由此,催化了非节日档优质影片减少,无法叠buff给到观众丰富的选择,进而大规模引导观众走进影院,出现了影片青黄不接、观众也青黄不接的现象。
观众的消费习惯在此种循环中更加固定成型,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节日才走进影院。故此,春节后的三月淡季越发“淡”了。中型体量的优秀影片无法大规模拉抬票房大盘,以及中小型影片的生存空间变小,恶性循环。
从3月影片的表现来看,卷内容的片方一般亏不了,但大盘想卷起来,大盘不再周日跌破1亿,需要多部不同量级的影片组盘。
单片来说,如麦肯锡报告所说,2023年,质量和功能性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高质量的单片也许拉升不了大盘,但也不会被大盘埋没。《保你平安》在开拍前因其优秀的剧本,就在业内备受期待,经历改名、两次改档的坎坷,依旧被机构和媒体给出7-8亿的票房预测,上映首周票房虽不及市场预期,但由于其高口碑,票房高峰出现在第二周。大盘比较冷,但是单片是有可能在映后走起自己的高点。
新海诚的情怀之作《铃芽之旅》预售过亿,短期拉升了大盘。但由于新海诚创作中的长期被人诟病的逻辑问题,以及各花入各眼的审美特点,目前看无法达成公映首日的8亿票房预测。观众愈发成熟,基本上很难再存在烂片高票房、好片被埋没的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面对目前大档期豪门盛宴、大快朵颐,日常档期清汤寡水、僧多粥少的情况,从宏观经济之下的功能性消费的主流需求、观众对质量的要求出发,需要再塑观众消费习惯,把观众拉回影院,让电影成为日常娱乐选择,可以看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第一,上菜摆盘要丰富。从行业角度,为观众提供充足、丰富的电影选择,大盘排片布局尽量摆脱对某个档期或者某个单片的依赖;第二,提高功能性。电影创作和营销中可以稍微侧重考虑观众的消费场景需求,满足其社交需求;第三,增加内容以外的体验性。提升影院的整体娱乐化体验,落地构建成人小型乐园,比如多家万达影城在大厅组织砸金蛋活动、放置游戏机等,也有不少新开的影院打造个性化体验的影厅,情侣座、家庭座、儿童乐园影城等,形成内容+场景的娱乐消费体验。几年前就有人发出升级影院场景消费体验的倡议,经此三年,这种升级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及把对其的宣传力度要上升到行业推广性质、平台性质的。
三月底到四月初,陆续上映了《了不起的夜晚》《忠犬八公》《宇宙探索编辑部》《龙马精神》《忠犬八公》等几部类型多样的中小成本影片,以及《超级马里奥》《名侦探柯南:贝克街亡灵》《龙与地下城》等大IP影片几部外片,预测票房最高的影片也止步在3亿,但周末大盘没有再跌破过1亿。让观众回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库存还够不够?
把观众拉回影院的基础是充足的内容片单。1季度共上映新片77部,与往年的1季度相比,无论是与疫情前的2017-2019,还是与疫情后的2021-2022年相比,今年的1季度新片数是最少的。
【2017-2022一季度新片数及全年上映新片数比较(除2020)】
2017-2019年全年上映新片数阶梯上涨至547,疫情中2021年整体相对正常,与2017年基本持平。今年,截止到目前共定档168部国内外电影,票房大盘要想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票房,按照2017-2019年的全国新片数作比,相差还较远。
【猫眼2022年年度报告】
目前,还有大量大厂、大导、大制作的电影还未定档,值得期待。英皇电影于3月发布片单,《金手指》《海关战线》《刺猬》《内幕》《爆裂点》等多部大制作、商业化卖点足的影片即将上映;中影、光线、欢喜传媒、华策、华谊、开心麻花、儒意等中流砥柱制作公司都有待映或者定档的影片,猫眼、阿里淘票票也手握多部待公布档期影片。国民大导、新一代商业片导演、崛起的文艺片导演均有作品在手等待上映。冯小刚、饶晓志也分别在日前表示自己的经典代表作即将开拍续作。
【2023一季度部分开机电影项目】
今年也是走出疫情,全球发力的一年。多部好莱坞大片陆续定档,部分确定引进,只待如期上映。以及还有欧洲、日本、印度等多国批片作为我们的市场补充。
目前已经定档的新片数与2019年全年新片数还有距离,但是存货加上外片的补给,供给今年应该是是足够的,但明后年的片源或成问题。
【2017-2022年全国电影剧本备案故事片数量】
疫情三年的备案数量较之前下降明显,其中2022年备案电影数从2017年的3字头断崖跌到1字头。备案数量的下降一方面令人担心之后几年的供给,另一方面,是对备案数下降的原因的担心。是对行业信心不足,没钱、没人、没公司立项了?
投融资是否顺利?
在娱乐消费选择日益多样化的当下,不仅要面对线上的短视频、游戏等占用娱乐消费受众大量时间的行业竞品,以及不断拓展的线下项目,比如脱口秀、沉浸式戏剧、剧本杀等这几年风行的项目,电影的市场空间正在一步一步被挤压。
【 DT财经数据 - Z世代的线下消费选择】
但电影对于商人来说是最容易产生规模效应的娱乐产业之一,对于消费者也是性价比高的线下娱乐方式之一。商业模式存在,市场需求存在,电影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有复利价值大、经济效益长尾等优势,投资电影依然是门好生意。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在追求稳定性的当下,是否有良性的输血渠道?
电影行业经过飞速红海发展之后,经历这场黑天鹅事件要形成新的平衡——相信穿越过这个市场低沉的周期过后,会形成更良性的机制规则,会有更多人拿着新船票上这艘旧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观察上船情况。
大型电影公司除了坐拥资本以外,牢牢把握国民导演和国民演员,持续重仓在电影领域。欢喜传媒在22年底,电影行业前途并不明朗的时刻,发布了集合张艺谋、宁浩、陈可辛、顾长卫等一众大导的2023片单,并计划多元布局,继续在“内容为王”的主线策略上稳扎稳打。今年3月31日,欢喜传媒发布的财报中显示从电影《满江红》中收益约12亿。英皇电影3月中旬举办发布会,现场集结多为行业前辈和五位影帝,重磅公布十余个项目片单,宣传标语为“初心不变,为电影喝彩”。
从行业供应链的尾端起家的新型电影制作公司打通头尾两端,逐渐展露头角,并为电影行业刮进新风。以发行发家的联瑞电影从长年深入市场前线的发行经验出发,出品或研发的《我的姐姐》《人生大事》《送你一朵小红花》等以情感为中心、具有话题度的中小型体量电影,以小博大,票房赚得盆满钵满。联瑞从末端下游回游到上游,掌握头尾上下游两端,市场和内容强结合,目前不断加注内容制作投资。以营销起家的麦特电影在剧集领域交出了《我在他乡挺好的》优秀答卷,并且以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决断力,与青年导演展开合作。麦特今年出品的惊悚喜剧《了不起的夜晚》受到颇多关注。作为原生IP,拍摄手法和内容都很新颖,《了不起的夜晚》反映当下年轻人生活,给长期被核心影视圈把控的电影内容刮进一股新风,且这个IP具有可被延展开发至剧本杀、密室逃脱、游戏的其他娱乐场景的复利可能性。新型电影公司的新不仅是想法新,也是挖掘新创作人,麦特多年与 FIRST 青年电影展共同合作“麦萌电影共同成长计划奖”,在疫情期间也并为停下脚步,保持着对电影的信心,“他人恐惧我贪婪”,持续选拔“愣头青”电影项目和电影创作者。
疫情在全球放开,中外电影节、创投会此起彼伏。4月3日,北影节公布创投评委会。4月8日,大导环绕、星光熠熠的“金钥匙创投”计划荣誉推荐大会举办成功。上影节创投买家注册通道于4月17日开启。戛纳电影节于上周公布了竞赛片单,积压三年,今年的片单可谓为饕餮盛宴、满汉全席。电影节、创投、电影交易市场热闹起来了,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性也要起来了。
距离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已经过去一年多,《规划》中的目标是旨在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时间紧、任务重,而去年整个产业链都遭受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自去年12月底开始,电影定档逐渐放开,春节档顺过一口气,不再出现极限定档的情况。也于去年年底电影局上任了新的执掌人电影“老人儿”毛羽,在即时稳住现有市场顺过这口气之后,就是关注调控制作精品内容,为资金与人才做嫁接,为电影强国聚集活水。
马太效应存在于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创投环节,“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政府基金扶持的电影项目的并非缺少投资,市场上不瞩目的项目并非不是精品。今年的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理事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都已经开启,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申报工作也于4月17日发布。行业需要政府基金与市场接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增加扶持宣传力度,扩大资助项目范围,深入到普通创作者和传媒中间,用普惠的土壤提升精品项目数量。以及行业需要政府更多的牵头动作,把社会上、机构里的意向基金与优秀影视作品、创作者、公司做配对。
浙江宣传公众号也对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进行了详实、落地的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8K7uvy5bXE2DQn9AZa3V0g),并且直指问题,很有参考意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内电影行业同理,在客观、主观的混合因素下,电影行业经历了“刮骨疗伤”,供应链隐忧很多,需要一一戳穿,再精耕细作。在降本增效、经济环境变换的当下,行业越来越卷,整体的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优质,观众的欣赏素养越来越多元化(《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突破5000万),相信在供应链不断修复的过程里,良性的投资产出循环再跑起来,回归以把观众当用户,电影回归产品本质,巩固、创造消费场景,电影依旧是观众最友好的朋友。Ps. 赶紧、及时与z世代交上朋友吧,“过去三年的年轻化进程停滞”(猫眼2022年度报告)。
标签:
相关新闻